工信部拟发展钠离子电池 锂电最强“替补”已至
事件内容
8月25日,工信部答复提案称,将组织有关标准研究机构适时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,并在标准立项、标准报批等环节予以支持。同时,根据国家政策和产业动态,结合相关标准研究有关钠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政策,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。
相关
钠离子电池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负极材料间的交互反应产生电流,工作原理和制造工艺与锂电池类似,可以直接使用锂电池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。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储备丰富、价格成本较低、安全稳定性强等优势。
今年5月,新能源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透露将发布第一代的钠离子电池,电池能量密度将达160Wh/kg,达到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水准。这代表着钠离子电池已经具备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标准。
点评
从工信部的具体回复来看,目前我国钠离子产业正处于商业化探索过程中,需要工信部尽快制定相应标准,促进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。值得注意的是,工信部对于钠离子电池的定位是“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”,这意味着短期内锂电池仍然是新能源方式减碳的主要力量,钠离子电池的全面商业化仍需时日。
回顾历史,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基本同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,自90年代锂电池被索尼商业化成功之后,钠离子电池产业进展逐渐缓慢,尽管2000年钠离子电池技术获得突破,但因其电池能量密度远低于锂电池,因此受到冷落。直到2010年后,锂电池大规模生产后最大的弊端凸显——锂矿供给能力有限,供需失衡下锂价迅速上行并显著推高了锂电池企业的成本。
数据显示,在行业高景气的需求下,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由2020年底部的3.95万元/吨增长至目前2021年8月初的9.10万元,涨幅高达130%,直接拉升锂电池原材料成本增加约5%。正是这样的背景下,钠离子电池产业迎来转机,这得益于其最主要的低成本优势。与锂矿不同,钠元素储备极其丰富,地理分布均匀,且可获取性强,价格低廉稳定,这使得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相较锂离子电池普遍有30%-40%的下降空间。
此外,钠离子电池生产模式接近锂电池,这也将有助于该产业规模化生产的迅速铺开。对我国而言,最重要的是,与锂矿过于依赖进口不同,我国仅察尔汗盐湖的氯化钠储量就高达426.2亿吨,大约是全球锂资源储量的一百多倍,不用担心被“卡脖子”。纳电池的短板近期也获得技术突破。综上所述,钠离子电池产业在工信部的引导下,或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。
THE END
来源: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